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61 (第2/2页)
忧外患之中,高宗皇帝不敢冒险,他要对他的国家负责。 顾颂当太子当得太合格了,文治武功无一不精,他又是嫡长子,最是名正言顺不过。 因而顾颂活着的时候,他的弟弟们都老实得很,从来没人肖想过皇位,大家都想着日后当个闲散王爷就好。 等到顾颂去了,高宗皇帝再看以前很顺眼的庶子们,哪哪都不顺眼。他们比起顾颂,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最后挑出顾顺,也是矮子里头拔高个,就他看起来稍微好一点,尚有培养前途。 元寿十二年,高宗皇帝驾崩,皇太子顾顺继位,次年改元天启。 老实说,先皇不算是个昏君,换个风平浪静的时代,他也许能当个规规矩矩的守成之君。 无奈先皇的运气很不好,他撞上了一心想要为父报仇的拓跋承志。 同样是在星宿川一役失去了优秀的储君,光明王朝的老皇帝比高宗皇帝来得任性,他不顾虎视眈眈的儿子们,愣是立了四岁的小皇孙为皇太孙。 拓跋承志的童年过得很压抑,为父报仇不过是个说法,他连拓跋光长什么样都不记得了,逼着拓跋承志拼命成长的动力是那群想抢他储君位的叔叔,他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拓跋承志十六岁登基,花了八年的时间摆平所有对他不服的皇叔。 天启十年,距离星宿川之役二十年后,养精蓄锐的乌雅人卷土重来。 过去二十年,是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二十年。一边是厉兵秣马伺机而战,另一边却是笙歌燕舞毫无准备,因此这一战的结果,根本是全无悬念。 先皇不是端明皇太子,从小没有受过专门的帝王教育,而且由于东宫的位置稳固,高宗皇帝对庶子们都是采取的放养态度,只要不贪心不惹祸,他基本上不怎么管他们。 因此在先皇的身上,很缺乏他应有的责任感。 以至于迁都之后有人感叹,若是高宗皇帝当初立了太孙,结果肯定会更好些。 因为第二次星宿川之战,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算是当年那一战的延续。 只是,拓跋承志是光明王朝的皇帝,哪怕那时光明的整体国力远不如盛宁,可他能调动的资源却是远远超过了不得先皇信任且被他束缚着手脚的静安郡王。 对于盛宁王朝而言,星宿川是东北战略要地,是盛宁威慑乌雅人的必需之地。一旦有失,盛宁东北全线危急,安危皆受制于人,这也是昔年皇太子顾颂不惜代价死守星宿川的原因。 但是在天启十年,星宿川丢掉了,这是盛宁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失土。 星宿川告破之于盛宁王朝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不是致命的。 真正的致命打击来自先皇本身,他怕乌雅人攻破了星宿川继续南下,并且攻占燕京,在星宿川反攻战最惨烈的时候弃都而逃,前往江南。 有太丨祖皇帝那句话,盛宁的将士们早就习惯了皇子皇女身先士卒。事实上,除了顾修本人,后来的御驾亲征多是皇帝亲临前线指挥,并不会亲自上阵杀敌。 说白了,就是皇室的姿态要摆足,真正杀敌的活儿,还是将士们去做。 原本,有静安郡王在,星宿川就是一时失守,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毕竟,那是顾家人经营了一百多年的地方,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反攻绝对是有机会的。 先皇从来没进军队历练过,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