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53 (第1/3页)
知妻子怀孕,更是兴奋不已,专程回苏州探望。当时国民党已经开始撤退台湾,因为有长江天险,王毓英没有急着把家人送去台湾便回了芜湖江防。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别便成了永别。没多久,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了,国民党江阴要塞炮台起义,南京狮子山炮台、驻笆斗山的海防第二舰队相继起义。当天解放军就攻占了江阴,又迅速解放了南京和无锡,长江防线迅速溃败。王毓英便跟苏州家里断的联系,跟着部队退到了台湾。 王家原本是苏州的大户人家,解放后给王家带了巨大的冲击,很多田产都被充公,幸亏这程氏心灵手巧,做点女红做点小买卖也能勉强维持家用。王和的出产更是给不辛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欢笑。程氏勤俭持家,凭着自己一双巧手,一家人也撑了过来。王和也一天天长大了,能帮母亲分担家务了,程氏心里自然是十分安慰,没想到好日子没过多久,文革暴发了,因为王家的历史,程氏和婆婆就成了批斗的对象,身本原本不好的婆婆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程氏也被关了起来。 看管程氏的有三个人,其中一个田庆山,当时田庆山二十六七岁,还有两个造反派才十七八岁。当时的程氏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但她天生长的美貌,那田庆山一见程氏便起了歹心,主动要求看管程氏。那天晚上,田庆山便教唆两个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年轻人一起轮jianian了程氏,程氏不堪受辱当天夜里就上吊自尽了。王和当时还在上中学,得知家中变故,回到家中,见到的却是母亲和奶奶的尸体,悲愤万分。有好心人告诉了王和他家所发生的事情。王和当时年少气盛,听闻母亲的遭遇便冲到了造反派的大本营。他一个少年,孤身一人如何是一群恶人的对手,被田庆山一伙人打的半死。王和趁乱从人堆里逃了出去。一直逃到了城东一家叶姓大户人家。这叶家当时是苏州城有名的望族大户,在当地更是一呼百应,田庆山带着人追到叶家院前也不敢进去,只好作罢。 叶家的族长是个心地很好的中年人,当他听说了王和的遭遇,非常同情,派人帮王和葬了他的母亲和奶奶,又给了他一点钱,让他先到外面躲一躲。王和说道这里,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王和这一辈了从来没欠过人什么,只有这叶家,我一直都没有机会报答,我在上海闯荡了十多年,直到生活有所改善,才回到了苏州,没想到叶家已经搬家了。我听说叶家搬到了上海,便回上海打听,当时我虽然生活安定下来,可必竟还不是富裕阶层,而叶家的上海的生活阶层与我跟本就不一样,过了很久我才打听到叶家的情况,当我要去拜访的时候,叶家却突逢变故,从此便在上海消失了。这后来我便再也没有听到过有关叶家的消息。” 王和到了上海虽然一个人孤苦伶丁,但靠着强烈的信念挺了过来。后来王和又遇到了他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女人——他的妻子。王和的妻子与他一样命运坎坷,两人在上海相遇,也算是有缘。两人便合伙做起了小买卖,在上海也算是立足了后来两人结识比较早,可当时的生活条件所限,两人很晚才结婚。婚后没多久,王和妻子便怀了孩子,让王和没想到的是,因为妻子年龄偏大,加上难产,妻子生下女儿没几天就死了。王和为了怀念妻子,便给女儿取了跟妻子一样的名字——妍。 393 过了几年,台湾当局开放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王和的父亲王毓英虽然在台湾已经又结婚生子,但思念母亲和家乡,还有新婚就分别的妻子以及腹中的孩子,便也回到了苏州省亲。令王毓英绝望的是,王家早已经不是当初离开的那个王家了,老屋尚在,但亲人却早已故去。王毓英不由的老泪纵横,后经打听才知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在上海,便到上海找到了王和。父子相见自然是抱头痛哭,当时王和的妻子已经去世多年,女儿也已经5岁了。 王毓英看到儿子和可爱的孙女生活还很凄苦,便决定帮儿子创业。原来王毓英在退役后就开始经商,开办实业,在台湾也小有成就。现在年岁大了,事业就交给台湾的女儿打理。可当王毓英准备给儿子投资创业的时候,台湾当局的情报机关却找一了他,告诉他如果要想把在台的资金转到在大陆的儿子的名下,必须答应一个条件,那就是让王和为台湾方面提供情报。王毓英本是军人出身,加上母亲妻子在苏州惨死,便答应了台湾当局的条件,不过也提出了这要王和自己同意才行。 王和接到父亲的信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母亲和奶奶的死让他恨这个社会,他要为死去的母亲报仇,就要有足够的力量。王和说道:“那天父亲回到上海,跟我说了这件事情,对我说,这件事有一定的风险,让我慎重考虑,我对父亲说,要为母亲和奶奶报仇,做什么我都愿意。” “我用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