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八章:考科举 (第3/3页)
在古代,要想供一个读书人真的太难了,要不怎么说是寒门难出贵子呢。 光是每年的束脩最低就得要二两银子,还不包括平日里的笔墨纸砚和书本。 要知道,对于农家人来说,年景不好的时候,一年要想存下二两银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要是真的有天赋的话,到时候就得去参加县试,府试和乡试这些。 古代的科举之路非常不易,说是过五关,斩六将也不为过,可以说,能当官的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人才。 古代的科举流程总体来说,可分为七个步骤。 首先是童试,只有过了童试,才能参加科举。 也就是我们现代说的资格证书。 然后是县试,由本地的知县担任主考官,过了县试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时候的你还是白身,连童生都还不是。 只有过了府试,连续三场考试都合格后,才能正式取得“童生”的头衔。 府试每年都会举行,机会多多。 而之后接着的就是院试了,院试并不是每年都有,每三年才举行两次,所以要把握住机会,需要连续考两场。 最后成绩合格后,就能成为正式“生员”,也就是我们都说的秀才。 秀才这个名号,大家基本都听过。 当你成为秀才后,用现代话来形容的话,相当于你考上了九八五高等院校差不多。 在古代也很吃香,还有着一些特殊权利,以后见到知县就不用再下跪了,只需要作揖即可。 而且连徭役和差役都能免了。 这还没完,后面还有乡试,会试和最终的殿试。 乡试过了就是举人,乡试是三年两次,一般在农历八月开考,所以也称为这种“秋闱”。 通过秋闱后,就正式成为举人,举人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 会试,也就是“春闱”,一场就要考三天,这不仅是考验你的才华,还考验你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不好的,可能到中途就晕倒,然后被无情的抬出考场。 相当于这些年努力白费了。 虽说,以后也不是不能再考,可又得再等上一年,无论是对于金钱还是个人心态的考验,都是十分的严峻的。 说句毫不夸张的,大部分走到会试这一步的,基本都到一定年纪了,有些甚至都五六十,还不肯放弃。 可想而知,要是真的再等一年,对于他们的打击有多大。 过了会试,就能成为“贡士”,相当于大半只脚踏进了官场。 只要过了最后由皇上主持的殿试,获得一二三甲排名,以后就可以纵横官场了。 要是能取上一甲的名次中个状元,榜眼或是探花,那真真是祖上积德了,光宗耀祖了! 考童试和县试的时候还好,最多一两日就到了,有些县试离的近的话,可能当天就能回来。 最重要的是府试和后面的,和进京赶考差不多,古代交通不便,可能一去就得十天半月。 考试费用,路上盘缠,再加上客栈的钱,最低都要十两。 这对于农家来说,是一笔不低的费用,往往得举一家之力才能勉强凑齐。 尤其村里穷的,可能还是族里一起凑,才能凑够考试的费用。 非常的不容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