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_第四百四十章 核聚变论证会,我们什么时候拥有了如此高端的技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章 核聚变论证会,我们什么时候拥有了如此高端的技术? (第1/4页)

    “种花家要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

    “五十年,也不可能成功!”

    当消息传到了国外以后,也引起了大量媒体的报道,几乎所有报道都是不看好的,“这种大型工程项目,即便正式立项进行研究,大概率也会中途夭折,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没有意义。”

    “现代研究核聚变根本是不切实际的。”

    “即便拥有更先进技术的阿迈瑞肯以及欧洲,暂时也不可能开启核聚变的研究……”

    “大概也就是喊个口号,不可能真正投入研究。”

    “……”

    国际媒体不只是做判断,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拿出来作对比的就是大型例子对撞机项目。

    过去很多年时间里,国内都一直在论证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

    这个项目展开的目的就是为了顶替老化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让国内拥有最顶尖的对撞机,来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

    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有设备、有技术、有理论,制造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唯一需要论证的是是否值得投入。

    即便是这样的项目,到现在都没有正式展开。

    可控核聚变是百年工程,被认为是未来的主要能源技术,但要进行研究的门槛实在太高了。

    比如,徳国就论证过制造完善的托卡马克装置,只是预算的经费就超过千亿美元。

    在花费了千亿美元的经费以后,并不是说能够完成研究,只是可以在装置内部进行核聚变反应,成果依旧限制在实验室,而不是投入到应用领域。

    这种项目自然无法通过。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之所以不被看好,是因为要解决的技术难关太多了。

    鹰国的《泰晤士报》针对舆论热点,就总结了几个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首先就是点火困难。

    核聚变的每一次点火,都需要制造高温高压的环境。

    高压环境制造难度太大,一般都是高温环境来替代,就需要制造最低一亿摄氏度的环境。

    第二点就是计算机模拟不精准。

    这是数学问题。

    所有对于可控核聚变的研究都绕不开等离子体,而有关等离子体的问题,包括不稳定性、湍流,制约等离子体种种难以捉摸行为的基本方程,都只能做近似的模拟计算。

    其实就像是制约三体运动的牛顿定律、制约流体运动的ns方程、制约大量分子运动的boltzmann方程一样。

    这些偏微分方程的求解非常困难,绝大部分都只能够找到近似解。

    还有材料问题。

    核聚变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无限能源,是因为海水中的氘对人类来说,几乎是“无限的”。

    但问题是,只使用‘氘’太难了。

    在一亿度这个量级的温度下,氘-氘的反应截面比氘-氚低了近两个数量级,而当温度升到十亿度量级时,韧致辐射会大大增强,想要实现输出大于输入会变得异常艰难。

    如果使用‘氚’,问题也是显然的。

    氚具有放射性,自然界中几乎天然不存在,人类的生产能力亦极其有限,而氚增殖所使用的锂,其资源也是有限的。

    当然也少不了最大的难关,“如何做到输出大于输入?”

    从输入角度来讲,加热等离子体所用的射频波、中性束、激光,它们本身的功率都是要小于甚至远小于产生它们所消耗的电功率的。

    从输出角度来讲,中子的能量转化为可被利用的热能的效率是有限的,而热力发电本身的效率并不高。

    等等。

    核聚变的研究有诸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