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刑侦队_分卷阅读5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3 (第2/2页)

队像谦让着,让二队先上台发言。程斌当仁不让地站在了投影幕布前。

“这次我们追踪了7起疑似马路袭击案的案件,其中有1起疑似模仿犯罪。我先来介绍一下这些案件的概况…”简要说明这些案件后,程斌清了清嗓子道:“从这些案件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共同点…”

“第一,这些案件的发生时间大多在晚上八点以后。除了因为这时街道比较冷清之外,我们怀疑作案人是有一份朝九晚五工作的人——白天的某些时段,道路也十分空旷,不用刻意等到天黑。”

看着圆桌的同事纷纷点头后,程斌继续:“第二,关于案发地点,前几件案件都发生在本市东部一带,特别是前三起案件是发生在同一条街道。而后期案发地点慢慢扩张,进入东区不同街道,最近才扩展到中部与南区。可能是作案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更多自信,进而扩大了作案范围。那么前三起案件的探查便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相关统计数据,90%的案件发生在作案人居住地2.5公里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在前三起案件发生地附近进行重点调查。”

冯博听了,点了点头。

“第三,作案人挑选受害人时有一定的偏好。我们发现受害人有一定的共同特质,即表现出咄咄逼人特质的群体,从言语和气质上可以做一定的区分。或许可以从受害人的经历中找到与这种特质的人有过深刻矛盾的事件。”

程斌的发言可谓是面面俱到,冯博颔首,给予赞许的目光。紧接着是一队队长方峥的发言。他从容不迫地望向台下,慢慢开口:“感谢刚才二队的分享,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我们在二队的基础上有一些补充。”

“我们聘请的心理学专家对这系列案件的犯罪进行了心理分析。分析得出,这系列的袭击案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犯案人的攻击较为轻微,采用杀伤性不大的工具为武器,攻击力度较小,受害人表现为中度脑震荡以下的轻伤。前三个案件均在一条通往岔路口的小路上进行,不引人注目又极易逃脱。有些例子为袭击失败的情况,受害人会反过来追赶犯案人,从犯案人惊慌失措的举动以及攻击的地理位置可判断,他是个胆小怯懦之人。”

“犯案人的年龄应在22岁至30岁之间,受过一定教育,可能有一张三流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有较高的自尊,即便失败,也不觉得是自己的责任。他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更不能正确面对冲突。他遭到挫折后难以用言语发泄,会通过更极端的方式解决。如二队所说,他曾经可能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现在并不一定。”说到这里,方峥停了下来,用手中的演说笔换了一页PPT。

“第二个阶段,犯案人的攻击变得猛烈,不仅使用的武器杀伤力更强——从木棒变成了铁棒,而且下手更重,甚至直接造成了一名妇女的当场死亡。此时犯案人作案的情绪有了变化,从疑似恶作剧的报复社会过度到了明显的愤恨,应该是他遇到了生活中的巨变所致。我们注意到了这一明显的转折,在调查转折点的案件时着重调查了受害人的社会关系,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网站。“

此时频幕上投射出一个网络论坛的截图,好几个飘在顶端的帖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帖子的内容分别为:

“锤子哥请看这里,帮我惩罚这个贱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