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天下(452) (第4/8页)
是用心良苦,在下受宠若惊。”丁寿实在不喜与这老狐狸对阵的感觉,幽幽道:“依国公之见,刘公公已然权倾朝野,所求何不诉诸于刘公,天大难题亦可迎刃而解。” 朱晖笑容忽收,“缇帅想听实话?” 丁寿颔首笑道:“实话或许不中听,却总好过假话。” “一么,刘公公年岁与老夫相近,实不敢说身后之事如何。” 老头儿还真敢说,就老太监的内功修为,二爷都未必能熬过他,心中吐槽,丁寿笑容依旧,“这么说还有‘二’咯?” “二么,老夫不敢与刘公公过于亲近。”朱晖沉声道。 “可是担心有人非议?”丁寿笑问。 “虚名虽然重要,老夫更担心的是利害牵扯。” “哦?这倒奇了,先宣平王破女真,御鞑虏,几次大功俱是与西厂汪直合力所得,才有了世袭保国公爵,如此珠玉在前,国公怎不效仿?” “缇帅只记得沙场风光,却忘了汪直失势后,王威宁遭人排挤,郁郁而终,前车之鉴不远,老夫怎敢妄为。” 朱晖摩挲着手中酒杯,眄视丁寿,“反观缇帅,少年英才,常侍今上左右,福禄绵长之相,来日成就不可限量。” 丁寿轻笑,“倘有幸应国公之言,丁某自不敢忘怀今日良言美意。” “如此,老夫多谢了。”朱晖席上拱手。 “别忙道谢,眼下还真有一桩难处。”丁寿突然面露难色。 朱晖轻‘哦’了一声,“是何难处,不知老夫可否帮忙。” “国公爷可知,陛下近来龙心不畅。” “老夫不敢妄揣圣意,只知今岁免了上元节群臣赐宴,其中内情,不甚了了。” 老狐狸!丁寿暗骂一声,嘻嘻笑道:“主忧臣辱,身为臣子,总要想法子取悦龙颜,纾解圣忧。” “缇帅一片苦心,不愧陛下股肱,以心腹托之。”朱晖恭维道。 和这老儿说话真累,丁寿蹙眉,“国公爷,咱们漂亮话就不多说了,丁某想请您帮拿个主意,如何使陛下解颐,或者说……分心旁骛,不再纠结于某事。” 朱晖眼帘低垂,不露声色道:“缇帅随侍圣驾,当晓万岁喜好,何必求诸旁人。” “陛下喜欢什么我自然知道,可再好玩的把戏日日夜夜耍弄也该腻了,国公既然旁观者清,当有教我。” 朱晖眉头一跳,品出丁寿不满之意,知晓如再一味避让,闪烁其词,怕会适得其反,于是展颜笑道:“陛下不类先皇,尚兵好武,丁帅若有意,不妨在此方面用些心思。” 丁寿摆手,“没用的,陛下亲自拣选数百勇士,整日在西苑练习骑射,早已惯了,这方面当不得数。” “那些养豹勇士俱是京中选锋,骑射功夫了得,但不知演兵布阵上,与天下武学英才相比又待如何?”朱晖笑容玩味。 “国公是说……”丁寿品咂出一些深意。 “今岁按例是武举会试之年,两京各司武学举子汇聚京师,拣拔将才,去岁陛下曾诏令武科考选之后赐宴中府,此等开创先河之举,可见一斑,缇帅如能略加变革考成之法,引得圣心关注,当不是难事。” “变革武举成法?恐非易事。”丁寿拧眉陷入沉思。 大明朝的武举选拔可谓历尽坎坷,洪武永乐之时开国靖难功臣犹在,虽有请立武学、开武举的呼声,并未引起帝王重视,仁宣二朝当政三杨自谓四海承平,百姓晏乐,也不会提起 武举之事,倒是那位冲龄即位的朱祁镇,眼见北方瓦剌势大,南疆麓川复起,于南北二京开设武学,期望培育将才,再造军功,可惜事还未竟,蒙尘北狩,武举一事再度拖延。 直到宪宗即位,内忧外患,盗贼频仍,鉴于武职世袭弊端重重,朱见深即位伊始,公布,开创明代武举之制,可惜第一次武举竟无人应试,此后四十年间,武科举试时断时续,并非常态,录取武进士人数更不能与文科进士相比,究其原委,大明朝野间贵文轻武之风已盛,人都已三考两榜出身为正途,世家大姓子弟考中武举者,族人多不以为荣,反以为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